English

还校园一个宁静环境

1999-02-2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苗家生 我有话说

沈阳市一些长期被“马路市场”包围的学校,最近周边环境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经过市、区政府的大力整治,喧嚣的市场迁移了,学校门前的流动摊贩被清除了,校园四周的卫生状况也有明显好转。校园的宁静环境来之不易,师生们深有感触地说,这是依法治教带来的变化。

市场扰校是多年困扰沈阳市教育工作的难题。据沈阳市教委统计,市内5个区扰校的市场有68个,受害大、中、小学校达70多所。东北育才学校门前的马路,被某街道办事处占用开办农贸市场,从清晨开始,小贩的吆喝声就不绝于耳,熙来攘往的人群在校园四周川流不息。一二四中学门前的马路是一处收费停车场,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师生们常年生活在这种难以忍受的嘈杂环境中。沈阳工业大学南院门口被小贩的摊床围得严严实实,师生们往来于南北校园之间要在摊床中穿行。校门西侧的公共汽车停车场也被摊床蚕食,公共汽车就在校门口停放和调头。该校师生虽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却一直没有解决。市场扰校问题成为学校师生和社会关注的热点。1998年初,在沈阳市第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有20多位代表提出了整治学校周边环境的议案,要求市、区各级政府采取切实措施,依法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根治市场扰校的问题。

人大代表的议案,引起了沈阳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两份治理学校周边环境的议案经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后,迅速转到市政府办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艾廷隽带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部分参与提出议案的人大代表,对5个城区治理学校周边环境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中发现,市场扰校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一是有关人员法制观念淡薄,甚至对《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有关法律对“依法为儿童、少年、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得扰乱教学秩序”等法律规定都不知晓;二是对科教兴国的认识不到位,有些干部只顾办市场抓钱,不顾办学培养人才。针对一些地区整治扰校市场工作不力的问题,沈阳市人大常委会建议政府尽快制定详细的整治方案,逐校调查分析,区别不同情况,研究整治的具体办法;明确整治的标准,明确治理整顿的时限。

一场整治学校周边环境的攻坚战打响了。各区普遍建立了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长挂帅,主管商业和教育的副区长分别任副组长,市长慕绥新还与各区区长签订了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工作目标责任状。责任状明确规定了整治措施:取缔学校院墙周边的市场、摊亭,实行退路进厅;暂时无法退路进厅的,应把学校周围的市场迁移,或并入其他市场;学校门前的停车场一律取缔;彻底清除学校门前的流动摊贩。经过整治,达到噪声不扰校,摊点不围校,垃圾不乱倒,校门宽敞,通道顺畅。责任状要求在不增加新的扰校市场的基础上,分三批对学校周边的扰校市场进行彻底清理,整治一处,申报一处,验收一处,在1999年内完成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整治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干部政绩和评比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的重要内容,完不成整治任务的区政府不能评为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到今年1月15日,已有31所学校的周边环境基本达到了整治标准。沈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艾廷隽指出,整治学校周边环境的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任务还十分艰巨。要从根本上解决市场扰校的问题,必须运用法律的武器,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依法整治,防止出现反复。今后,沈阳市对各类市场要本着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像抗洪那样严守死守,为学校创造一个宁静的环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